企业文化

[队史故事]解放思想迈大步,敢接敢做敢转型——沂河大桥精神

2022.12.29

时光穿越到199210月,一个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日子,我与队机关一行25人从常州新基地出发,乘单位新大巴车一路欢歌笑语,与此同时向工地集结的还有肖县工区及304钻机、302钻机等近百号人员。我们即将奔赴的是我队承接的宁连一级公路灌云新沂河大桥中间主干墩位灌注桩施工工地,这是我队乃至江苏局几年来基桩口径之最,也是全国千米钻机打的口径最大、深度最深的工程之一。

微信图片_20221228105258.jpg

当年三队项目职工在沂河大桥施工现场合影

上世纪90年代是煤田地质行业最艰难的时期,煤田地质勘探国家任务立项减少、投资压缩,三队面临着改行转产的巨大生存压力,队上的大方向是:“江南江北两条腿走路”,即:“江北一条腿”——以安徽肖县为基地,主要围绕煤田地质勘探主业开展工作;“江南一条腿”——以常州为基地,主要开展地质延伸业(工程勘察、地基基础工程及相关工业项目)开拓新市场等。1992年上半年常州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相关人员已陆续从徐州方向转移到常州基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队伍。19929月初,队长刘延哲先后在肖县工区、常州基地召开了队务会议,通报了建队以来承接的最大多种经营项目——宁连一级公路新沂河大桥桩基工程情况:新沂河大桥是当年江苏省重点建设项目——宁连一级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全长2024.74米,宽24.5米,是江苏省当年最长,规模最大的公路桥。

新沂河大桥桩基工程难度极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桩径大(D:1.5M)、桩身长(45M),大桥下部需施工292根灌注桩,三队负责施工其中段80根。二是地表水浅,流沙、砾层厚达17米多。三是施工条件差,技术要求强,风险比较大。

“我们要解放思想迈大步,敢接敢做大项目,撬开新市场,要正确处理好风险与机会、风险与效益的关系,要抓住机会管控风险,以此打入桩基市场!我们虽然没有做过桩基工程,但我们有与地球打交道的相关经验,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做过大口径水井,我们更有一只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凿井队伍。我们做好这个项目,就拥有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江南’这条腿就迈开了健康的一步!”在动员大会上,刘延哲队长如是说。

张梅华与单位同事在沂河大桥工地野外临时宿舍前合影.jpg

当年三队项目职工在沂河大桥工地野外临时宿舍前合影

大会对工程任务同步进行了安排部署,在人员方面,落实成立五个大组人员,分别为钻孔组、灌注组、运输组、钢筋笼制作组、现场综保障合组。各组组长、副组长均由机关各科室负责人担任。现场负责人为张海峰,确保队伍的战斗力。同时,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到兄弟单位桩基施工项目现场观摩学习,组织骨干力量学习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标准,确保重点环节、重要参数的掌控责任落实到人;抓紧落实施工设备,采购一台12吨吊车、一台当时最先进的反循环潜水钻、两台套砼搅拌设备等一批新设备,改装、试验老千米钻机,确保施工装备能力。

月余,新沂河大桥现场几十部钻塔已高高树起,钻塔上的红旗迎风飘扬,随着开工鞭炮的燃放,隆隆的机器声中钻头开始转动,-----开钻了!

由于首次独立实施灌注桩工程,大家边施工边摸索,排除干扰,共担风险,不断总结验验教训,同时加强施工力量,组成了较强的阵容。队长刘延哲、副队长李佑炎等队领导都亲临现场指挥施工,我队三台桩机、二台老千米分别由张瑞祥与李明坤负责,张银诚负责新装备潜水钻。张瑞祥钻机率先启动,早上8点开钻,晚上20点终孔,冲孔、测孔深、提钻、下钢筋笼、下导管,21点准时开始灌注,一切按方案正常进行。但在灌注一半时,发生了堵管。当时队长刘延哲在现场及时召开现场分析会,分析了堵管的各方面原因,决定马上提出钢筋笼并进行扫孔。事实证明,此决定的正确性,天不亮,现场已扫孔到位,由于思想重视,方法得当,直到80根桩全部完成,再也没有出现此类事故。

现场监理验收后:这只队伍能干!

经过全队上下努力,至1993517日在新沂河大桥工地顺利施工72根桥桩,经检测均为合格柱,创出了信誉,并凝聚出了“沂河大桥精神”,也打开了三队通往桩基市场的大门,进一步承揽了常州同济桥灌注桩施工任务。

微信图片_20221228105249.jpg

当年三队项目职工在沂河大桥前合影

19936月,新沂河大桥工程结束后,项目部发扬“沂河大桥精神”,破除“等、靠、要、怕”的思想,人员来不及休整,克服任务重、工期紧、资金缺等困难,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直接奔赴到了常州同济桥灌注桩施工任务。常州同济桥是常州市重点工程之一、施工时间要求紧,地下情况复杂不清楚。之前的施工单位在这里施工一根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还打不好,进度缓慢,我队仅仅用了3天的筹备时间就进入工地开钻施工,经过三个月时间的拼搏,至当年9月,39根孔深50多米直径1.2米的灌注桩顺利竣工,在常州地区打下了基础工程的第一仗,创造了“同济桥速度”。

不等不靠,敢闯敢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三队就开启了不断转型突破、蜕化蝶变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在拓展大地质的同时,如今又形成了“两轮驱动”发展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大展身手,让我们虽然退休但仍关心关注单位发展的老三队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相信在我们三队精神的传承下,未来必将取得更大的作为!

 

文稿:李大林